私欲小说 - 都市小说 - 我的1979在线阅读 - 215、念稿

215、念稿

    于德华在草稿纸上打了好几遍稿子,怎么都是不如意,他在想他几句空话哪里能叫投名状?

    经过李和的提点,他越想越觉得不对,想到一些香港富豪在内地的手段,一股懊悔的情绪在心里蔓延开来。

    包家在1980年与中国第六机械工业部,中国外贸部签约,合资创建了国际联合船舶投资有限公司,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首家中外合资公司。1981年捐资1000万美元,在首都建立中国内地首个五星级国际饭店,命名为兆龙饭店。

    饭店由首长亲自题写店名,这个牛的不要不要的。

    霍家也曾获首长赏识。1979年,他投资兴建中山温泉宾馆,1983年白天鹅宾馆正式在花都开业,成为改革“样板”,开业初造成轰动,连首长也被吸引。霍英东自称是“第一批响应返回祖国发展旅游事业兴建宾馆”。这个人牛气的他于德华也比不得。

    邵老六早就在内地持续捐资办学,逸夫楼一座接着一座,财大气粗,他更加没法比不了。

    就连李超人都捐建了汕头大学!

    他还是没有这些人精明啊!

    他越想越觉得丧气,他来内地的时间一点也不比这些人晚啊!

    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李和说他是傻蛋了,开始后悔没有早些听李和的,他不应该这么保守的!

    “要不我也捐?你看李超人也捐了,霍家也捐了”,于德华试探性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你才多少钱?咱这点钱就是笑话,有钱之后再捐吧。先把你稿子写好,轻工业联合会这件事做好,你不会比李超人差”。

    李和没有同意于德华再做其他动作,第一个吃螃蟹的总让人印象深刻,第二个第三个,就不一定让人记得住了,其实也是多此一举。他说让于德华盖过李超人也不是假话,就是地产买买买,能出一个李超人,未必就不能出一个于超人。最关键的是李超人现在已经近60岁了,于超人才40多,还有机会追赶。

    不过老一代的香港人还是很难超越的,他们大多在内地出生长大,很多抱个轮胎冒死渡到香港,赴港之后仍然能在人地生疏的情况下白手起家,起早贪黑的打拼做到亿万富翁,坐拥一片基业,哪里能是简单的,所谓的香港精神,应该是指这老一辈的香港人,他们繁荣了整个香港的七八十年代。

    于德华想明白以后,就决定以后什么都听李和的,不会再做反对了,这些犹豫和武断,已经让他丧失了很多机会。

    他一边写稿一边念稿子,“作为一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香港人,我...”。

    “停!”,李和忍不住笑了,“故意的是吧,重写”。

    于德华也笑了,继续念道,“好了,认真听我念。香港的全面发展与国家的繁荣休戚相关,作为一名香港人同时是作为一名中国人,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,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。我们要努力推进科技进步,发展制造业,特别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,努力做到产业集聚和专业化,提高产出效率,使中国能够以相当强的竞争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”。

    “世界工厂”这四个词从他嘴里出来不是那么的自信。

    “这句话又红又专,不错,在内地没白待着”。

    “红”就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坚持四项基本原则;“专”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,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。脑袋要清醒,屁股也要对。

    “要发展外向型经济,一定是要多出口,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,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已经有实力、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。我们一定要勇敢的迈出国门,走向世界,告诉他们:中国人来了!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拼技术拼不过,拼资金我们拼不过,那么我们就拼力气,我们拼价格!如果我们连拼力气的活都做不好,我们如何屹立于民族之林,如何能做到制造业强国!”。

    这是李和的原话,于德华念的非常有气势,王八之气特别大,至少五六米!

    嗯,中国人来了,带着俺们的真诚,友善,勤劳和智慧来了。世界人民,亲,打折了,白菜价,好么!

    劳动密集型产业真的过时了吗?

    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,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%。况且,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也有较大升级空间。

    无论任何生意,只要被中国人那双小眼睛瞄上,只要他能干的,其他国家的人就别想再干了。

    可惜,当外国人发现这一真理时,已经晚了。

    他们时至今日还是不能理解这群疯狂的拜金教徒,勤劳还能吃苦,挣钱还会存钱。

    李和仔细听了一会,就笑着道,“差不多了,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法律专家一定要请教到位,不然你们搞这么大动静,不小心就跌阴沟里去了”。

    于德华道,“这些我都晓得了,这次参会的有一些法学专家,我们公司也有专业的法律人士“。

    ”还有,要有民营经济的参与,而且要给予一定的比例,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“,李和还是有点担心国企的那种官僚习气。

    ”这个我听你的,实际上我们的代工厂好几家都是私营的作坊。如果没事我先走了”。

    “等一下“,李和从抽屉拿出一大后背的通讯录递给于德华,”这是之前沈道如过来联系过来的一些研究所,你再联系一遍,看看有没有能合资的可能“。

    这些本子都是一些研究所,五花八门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行业都有,搞搪瓷缸的,研究暖水瓶的,生产胶鞋的,各种各样。

    ”这个我真的用的上“。

    ”联系好了,本子再还给我,不准弄丢了“,这些宝贵的通讯资源,可没地方找,李和把他送了出去,黑色的大奔停在了街口,黝黑敞亮,果然由俭入奢易。

    门口的司机见老板出来,慌忙给开了车门,于德华转身道,“要不留给你了?你办事也方便”。

    李和摆摆手,“我一个老师,开这种车像什么样子”。

    “也对,那我先走了”,于德华最终还是忍住了让李和辞去老师的话语,说了也是白说,他知道李和现阶段是不会离职的。虽然他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。

    家里又一个人没了,李和也是无所谓了,反正天天下馆子,革命小酒天天喝。

    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