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欲小说 - 经典小说 - 熙熙攘攘见明月在线阅读 - 熙熙攘攘见明月 第10节

熙熙攘攘见明月 第10节

    他声音有些暗哑,低低的,却比任何时候都好听。

    陆鸢有些奇怪,他今日有太多反常,放在以前,他绝不会过问她回娘家的事,更不会问去哪里这种细节,大概从贺震那里听到了什么,这才随口一问。

    陆鸢回答:“去了文庙。”

    褚昉便追问:“有封侯树的那个文庙?”

    言语间特意加重了“封侯树”三字。

    陆鸢实在困了,并没听出他别有所指,慵懒地“嗯”了声便没别的话。

    身后一片寂静,但能听到褚昉的呼吸,能察觉他没有睡着,甚至能感觉他在盯着她,眼巴巴的,好似她欠他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陆鸢盘算片刻,自认没有允诺过褚昉什么东西,不再想这事,沉下心思正要入睡,又听褚昉问:“没在封侯树下祈福么?”

    “封侯树”三字更重了。

    陆鸢点头,困顿道:“有的。”

    褚昉还在等她后面的话,她却翻个身离他远了些,很快入睡。

    褚昉皱眉,有那么一刻想摇醒她,辗转反侧几息后,见枕边人睡得香酣,莫名生出一股气来。

    他几次启齿,话到嘴边却又咽回去。

    终于在再次掀动嘴唇时,问了出来:“没有东西要给我么?”

    陆鸢迷迷糊糊,敷衍了句:“什么东西?”

    说完却没有等褚昉的回应,立即又陷入沉睡。

    褚昉沉默着,黑魆魆的眼睛盯在被衾之内的小妇人身上,片刻后,掀被起身,穿好衣裳离了兰颐院。

    陆鸢全当不知他起身,一动不动装作酣睡。

    褚昉今日太过异常,她有些摸不准,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好。

    ···

    陆鸢约尚绣坊的米掌柜在福满楼商谈裁制冬衣一事,她听过报价之后便知还有商量余地,米掌柜没给郑孟华面子,应该就是为了约她出来。

    “褚夫人,好久不见,别来无恙。”

    米掌柜父亲乃是昭武九姓之一的米国人,母亲是汉人,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混血儿,褐发碧眼,鼻梁高挺,装扮也与中原人大不相同,金发冠,花长袍,看上去华贵无比。昭武姓族长于经商,衣饰皆华彩夺目,乃是特色。

    陆鸢同他见过礼,并无其他闲话,说起裁制冬衣的事。

    米掌柜说道:“我真是看不透你,一个喂不熟的白眼狼,你如此尽心作甚?你是堂堂正正的国公夫人,当家作主轮不到你,跑腿费力又来找你,你何苦受这个委屈?”

    陆鸢微一沉吟,笑着说:“米掌柜这是替我抱不平?”

    米掌柜呵呵一笑,“自然,你可是咱们的丝道明珠,康老爷子若知你被欺负成这样,不得从拂林国跑回来替你撑腰?”

    听他提起外祖父,陆鸢眼中也泛着光,她轻抿眼角,按下突然涌出的思念,对米掌柜道:“在其位,谋其事,你叫我一句褚夫人,我自然得为褚家奔波。”

    她直入主题,向米掌柜讨要一个最低价。

    米掌柜为难道:“褚夫人,你也是生意人,该知道西边打的厉害,许多商队有去无回,生意实在不好做。”

    陆鸢对他说的事有所关注,也知商路遇阻,很多商队不得不开辟新商道,其中艰险不可与人言。

    为争得米掌柜让步,陆鸢承诺:“以后米掌柜西去贩丝,可入我康氏商队,免收卫捐。”

    所谓卫捐,便是商户交与商队从而寻求其庇护的钱财,除底金外,还要抽取其生意盈利十分之一。康氏商队横贯东西,名下护卫队之骁勇闻名遐迩,卫捐亦是所有商队里最高的,且丝绸贸易向来利润丰盈,卫捐水涨船高,更是一笔不小的花销。

    陆鸢此诺,可谓真金白银。

    米掌柜顿展笑颜:“不愧是大萨保【1】的孙儿,爽快人,佩服佩服!”

    说定后,两人签订了一年契约。

    这事谈毕,陆鸢并没立即回府,而是在福满楼坐了一晌,核查过账册库房,又听掌柜汇报过生意上的事,对来年的经营方向做了一番规划,安排妥当之后才打算离去。

    “东家,有位公子给您留了一卷书,您稍等,我去拿。”

    陆鸢听到书,心中已猜到是谁,只有他会有这样的耐心,把她小时候逗他开心讲的趣事编缀成书。

    掌柜拿来书,陆鸢看到封皮上写着《凌儿趣记》,翻开书页,里面照旧夹着一片她幼时赠与他的书签,银地金字,写着“君子不器”【2】。

    陆鸢摩挲着书签,好一会儿才回神,她把书交给掌柜,说道:“替我收好,我下次来了再看。”

    她不能再把书带回褚家。

    掌柜收起书,又问:“东家,明日不就是您生辰么,褚,您没安排吗?”

    他本想问“褚家没安排吗”,又怕不妥,及时改口。

    陆鸢这才反应过来,原来明日是她生辰,难怪他会送书过来。她自从出嫁就没过过生辰,忘了也不稀奇。

    她对掌柜说:“自然有安排,明儿大家在酒楼吃顿好的,算我请,不过,我怕是来不了,你们自热闹吧。”

    掌柜以为褚家也会为东家庆生,便爽快答应一声,没再多问。

    陆鸢离了福满楼,心思还留在那卷书上。

    他明年便要参加殿试了,竟还为她编书,他的心疾可有再犯过?

    他还是那般沉静寡言,不喜与人交往么?

    陆鸢心不在焉走在长街上,忽听一句响亮的“见过长姐”。

    她回神,见贺震笑意明朗地同她打招呼,褚昉负手站在贺震身旁,漫不经心扫了她一眼,移目看去别处。

    贺震热情道:“长姐,我请大将军喝酒,你要不一起坐坐?”

    陆鸢笑着拒绝:“不了,我还有事。”

    贺震其实有些怕陆鸢,总觉得她太重规矩还严肃,听她这般说便没再坚持,礼貌笑辞后与褚昉一道离去。

    贺震在福满楼前驻足,打量酒楼还算满意,对褚昉道:“将军,就这家吧。”

    褚昉不允:“换一家。”

    贺震不明所以,说道:“我瞧这一家挺好啊,为何要换,而且这条街的酒家我都喝过了,唯独没来过这一家,不如去尝尝?”

    褚昉不语,只是站在原地不动。

    福满楼的掌柜识得褚昉,也知他从不照顾陆家的生意,客气地对贺震说:“贵客还是别处去吧。”

    贺震较劲儿道:“哪有你这般做生意的,我偏要在这里喝。”

    说罢便拉着褚昉要上楼。

    褚昉微一蹙眉,却不好再推拒,否则反倒显得他心中有鬼忸怩作态。

    贺震推着褚昉上楼,回头对掌柜道:“好酒好菜抓紧上!”

    掌柜自不会再推辞,敞亮应了声,唤小厮上去伺候,一转头见陆鸢去而复返,安静地站在福满楼外。

    “东家,可是还有吩咐?”掌柜迎出来问。

    陆鸢道:“和国公爷在一起的那位,记住他模样,他叫贺震,帮我查查他的身家背景,家中几口人,是何秉性,有何爱好,常打交道的朋友是哪些,总之,和他有关的,事无巨细,查个底朝天。”

    掌柜立即答应下来,想了想又问:“可要探探他与国公爷聊什么?”

    陆鸢道:“不要冒险,他们出身军旅,在这种事上警觉性极高,咱们不是对手。”

    作者有话说:

    【1】萨保,来源于粟特文,本意是“队商首领”,因为粟特人行商往往是数百人一起行动,聚居于某处时极易形成聚落或者部落,故“萨保”也用来指粟特聚落的首领,北朝隋唐政·府更将这一称呼纳入官制系统。

    【2】君子不器,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。

    日常求评论,求收藏呀,拜托宝子们多多评论、多多收藏呀,拜托拜托,贴贴~

    褚狗(抓耳挠腮):猴儿呢?我猴儿呢!?老婆亲手给我射的猴儿呢!

    从此踏上找猴儿之路。

    亲妈(幸灾乐祸):狗子啊,这是一条不归路。

    第11章 她的生辰

    ◎今日烟花比她十岁那年还美◎

    褚昉与贺震才进雅厢没多久,酒菜便上桌了,贺震满意道:“别的不说,单上菜这一项就比其他酒楼好太多,将军,你为何不愿来这里吃,难道和这酒楼结了梁子?”

    褚昉目光冷沉,瞪贺震一眼,“你请我喝酒,就为了问这个?”

    他不苟言笑的时候威严十足,如在战场发号施令,贺震不敢再玩笑,一本正经开口:“我想跟将军请教一本书,《竹书纪》,我跑了好些书肆,都说没这本书,不知将军可有听过?”

    褚昉面色微变,似是意外贺震竟会知道这本书。

    贺震看他反应,双眸一亮:“将军听过?”

    “你问这本书做什么?”

    《竹书纪》乃上古遗书,经有秦一朝焚书坑儒,早就失传,后来一位大儒后人家宅年久失修,墙壁坍塌,竟从中掉出许多竹简编缀的古书,《竹书纪》便是其中之一,但这书后来不知所踪,只有几本手抄本留存于世,且因书文用上古文字所记,晦涩难懂,渐渐无人问津,至今连手抄本也几乎绝迹,但褚昉祖父对此书极为推崇,书房里恰好留有一本手抄本,褚昉才得以知晓来龙去脉。

    贺震读书不多,据他自己说也就识得几个字,看得懂军令而已,缘何问起这本书?

    贺震颇为愁苦地笑了下,叹声道:“陆家二姑娘嫌我读书少,叫我把这本书背下来,当她面默写,然后才愿意嫁我。”

    褚昉没忍住,幸灾乐祸笑哼一声,“你答应了?”

    贺震道:“答应了啊,不就背书嘛,我脑子还是够用的。”

    褚昉拍拍他肩膀,语重心长劝:“大丈夫何患无妻,陆家二姑娘如此刁难你,你何苦纠缠?”

    贺震轻松道:“这算什么刁难,又不是叫我杀人放火,背个书而已,不难,再说了,世上哪有轻而易举不劳而获的事,娶媳妇一样的道理。”

    顿了顿,贺震似有些不好意思,却满面欣然,微微压低声音说道:“不瞒将军,我也不知为何,就是想见陆二姑娘,见到她就开心,哪怕她瞪我我也开心,我就想把人娶回来,叫她天天瞪我。”

    褚昉嗤道:“你可真出息!”

    贺震见褚昉不似之前严肃,玩笑道:“还说我,难道将军没这感觉?”

    褚昉肃然道:“没有。”

    贺震哈哈一笑,并不与他打嘴仗,绕回正题:“将军,你就帮帮我,帮我找到那本书,我得抓紧背啊。”

    褚昉便把《竹书纪》的情况原原本本说了,最后怅然道:“不是我不帮你,那书上的字我都认不全,书义更是晦涩,默写下来,谈何容易。”